“速成”的暖通行業憑什么抗住寒冬的考驗?
從一季度的市場調查數據來看,2025年的暖通空調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考驗。房地產市場低迷帶來的終端需求的持續銳減,愈演愈烈的價格內戰,流量線上轉移帶來的門可羅雀的線下門店,以及堆滿了滯銷的設備經銷商的倉庫等,都讓很多業內人士充分感受到了寒冷。作家劉震云有個關于“種楊樹和種松樹”的故事,此時此刻顯得格外貼切——楊樹長得快,但木質疏松難成棟梁;松樹生長慢,卻能在風雪中扎根百年。所以,暖通空調行業進入到的這個季節,恰恰是檢驗企業能否放下浮躁、回歸本質的時刻。
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里,我們似乎見到了太多“楊樹式”的生存法則。制造企業盲目擴張,產品參數越來越花哨,但核心技術的突破卻寥寥無幾;渠道企業用低價和低質產品爭奪訂單,實現所謂的規模化效應和短期利益,安裝和服務反而成了次要問題。這種模式在市場需求旺盛時確實也造就了一批成功的企業。不過,隨著市場環境的急轉直下,一些問題便開始暴露無遺。有的企業靠低價快速搶占到的市場,卻因產品故障頻發被渠道拋棄;有的工程商為壓縮成本偷工減料,最終丟了長期合作的客戶。速成的繁榮,往往最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而當初那些少數“種松樹”的企業,似乎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的道路。他們沒有盲目追求產品數量和短期規模,而是愿意花很多的時間堅持打磨出一套成熟而穩定的產品;經銷商也不只是設備的搬運工,堅持鉆研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的標準化,致力于幫用戶打造一套可靠,且沒有后顧之憂的系統。這些投入短期內或許看不到回報,企業的規模化發展速度也遠不如那些“楊樹型”企業,但當客戶開始為穩定的性能和省心的服務買單時,慢功夫的價值才真正開始顯現。
事實上,暖通空調市場的風向正在發生著極速的轉變。政策對設備能效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小,消費者不再只看產品的價格,更關心電費賬單和使用體驗。所以,有的企業開始精簡產品線,集中資源攻克關鍵技術;有的經銷商砍掉華而不實的型號,專注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暖通行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共識:與其在價格戰中內卷,不如把力氣花在提升產品耐用性、優化服務體系上。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制冷展上,一位企業負責人就曾對筆者坦言:“現在能活下去的,已經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底盤最穩的企業。”
在劉震云的這個故事里,木匠舅舅用六天的時間做了一個別人三天就能做好的箱子,旁人笑他笨,他卻說:“快東西不長久。”暖通行業過去十年的發展軌跡和無數的鮮活案例何嘗又不是在驗證著這個最基本的商業邏輯。當某家企業為降低設備噪音測試上百種材料,當安裝團隊為減少管路損耗反復優化工藝,這些看似“低效”的堅持,卻是在扎扎實實地重塑行業的根基。所以,我們依然,也必須相信,寒冬終會過去,那些扎深根、練內功的企業,一定會在下一個春天長出更堅實的年輪。
- 下一篇: 中國香港明珠格力生活館啟幕
- 上一篇: 美的與泰國第一零售商簽訂合作備忘錄